我國糖尿病相關慢性腎臟病已經超過了腎小球腎炎相關慢性腎臟病,成為慢性腎臟病的首要病因。不久前,一篇發(fā)表在《新英格蘭醫(yī)學雜志》上的名為《中國慢性腎臟病疾病譜的變遷》的文章向中國糖尿病患者敲響了“護腎”警鐘。

近半數糖友腎臟會受損
糖尿病患者腎臟受損的概率與風險要遠遠高于非糖尿病患者,而且腎損傷往往在無聲無息中發(fā)生,癥狀不易察覺。2型糖尿病腎損傷重視度調研顯示,絕大多數患者認為,自己對“腎損傷”有基本了解,其中86%的患者“自認”腎功能正常;但進一步通過疾病自評發(fā)現,48%參與調研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腎病早期癥狀和風險。腎損傷若早期不加以控制,任由腎功能不可逆地減退,到了中晚期發(fā)展成糖尿病腎病,患者的生活質量將不容樂觀,治療難度也大大提高。
糖友的腎臟傷不起
糖友的腎臟之所以極易“受傷”,是因為其腎臟不僅要負責清除體內的代謝產物,還要承受糖尿病發(fā)展進程中病變對腎臟帶來的傷害。糖尿病的主要表現在于血糖升高。長期高血糖會損傷人體血管內皮功能,從而造成腎小球微血管病變,引起蛋白排泄和濾過異常。若腎小球損害不斷加劇,會造成漸進性腎功能損害,出現大量蛋白尿。腎臟不堪重負下,高血壓、水腫等癥狀也會陸續(xù)出現,甚至出現嚴重的腎功能衰竭、終末期腎病。一旦進入大量蛋白尿期,進展至終末期腎病的速度約是其他腎臟病變的14倍。而糖尿病腎病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。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是逐年遞減的。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是得了好幾種慢性病的老年人,長期服用多種藥物是不可避免的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病程的延長,以及共服多種需要腎臟排泄的藥物,腎功能走的是下坡路,腎功能減弱的癥狀也隨之出現。糖尿病患者若出現泡沫尿、身體不同部位的水腫、血壓升高,可能是腎病早期的信號,應盡早到醫(yī)院咨詢醫(yī)生。
怎樣防范腎損傷
腎損傷總是無聲無息發(fā)生的,因此需要糖友提高警惕,定期檢測,才能早期發(fā)現、早期干預。尿白蛋白和GFR是目前糖尿病腎病的主要篩檢項目。醫(yī)生常常會建議糖友,一旦確診糖尿病,應一年至少做一次腎功能檢測,但很多患者做檢查的間隔時間都超過1年。糖友一旦發(fā)生腎功能不全,降糖藥物就需要做相應調整。目前包括口服降糖藥在內的大部分藥物,都通過肝臟代謝、腎臟清除。長期高血糖的狀態(tài)會讓腎功能受損,會增加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的風險,出現低血糖的概率會升高,同時會進一步增加腎臟負擔。對于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,其低血糖風險也更高,而且一旦出現腎受損,很多依賴腎臟代謝的降糖藥就不能用了。
除了加強腎功能監(jiān)測,糖友也可以優(yōu)先選用對腎無負擔的藥物,來給腎臟減負,如利格列汀等DPP-4抑制劑類新型降糖藥物,因只有很少部分經肝腎排泄,即便是已經出現肝腎損傷的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