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往常一樣,7點20之前,我就得趕到醫(yī)院。換好衣服后,立刻進入了工作狀態(tài)。先與夜班護士溝通,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,并與家長簡單交流。同時,準備孩子白天需要使用的藥物,仔細比對孩子的姓名、床號、藥劑名稱、使用量等,核查無誤后,暫時將藥物放在藥物架上。進入病區(qū)后,不停地穿梭于各個病房之間。

4歲的小美(化名)剛剛住院,止不住地嚎啕大哭起來。我和同事、孩子家長,一起哄著孩子。三四個大人“連哄帶騙”用了5分鐘,才讓小美止住了哭聲。因為孩子太小,一名護士幫助扶著孩子的手臂,爸爸在前面,吸引著小美的注意力,小美這才安靜下來。我輕拍小美的手背,小美手上的血管才比較清晰地顯露出來,涂完碘伏后,又仔細看了看孩子的血管,確定好要扎針的準確位置,穩(wěn)住呼吸,一下子將細細的針頭,準確地扎到了孩子的血管中。
“馬上就好了,不疼了。打完針,阿姨給你買好東西吃……”又是一陣“連哄帶騙”,三四個人才將小美即將奔涌的眼淚哄了回去。
人們常常用“一針見血”來贊揚護士扎針技術(shù)高超,但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,需要不斷的練習(xí),才能嫻熟。年輕護士工作時,都會有資歷老的護士在旁邊指導(dǎo)。護士出現(xiàn)一針打不上的情況后,老護士會幫助年輕護士分析,失誤的原因,正確指法應(yīng)該怎么運用等,幫助護士提高技術(shù)。
記得那是去年冬天,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害怕做霧化吸入,家人和責任護士怎么勸說也不聽。我走到患兒耳邊對她說:小朋友我們做個游戲吧,誰把這個“面具”戴在臉上,看誰演的更像豬八戒就會贏得一個玩偶。我接著取過一個霧化器面罩戴在臉上,小朋友便從護士手里多過面罩扮演起了豬八戒,小朋友吸著白色的“仙氣”,霧化工作順利完成……
兒科是一個特殊的科室,護理工作相對于其他科室的工作有所不同,護理對象是兒童,護理任務(wù)重,技術(shù)要求高,工作風險大,所以護理人員需要更加精湛的護理技術(shù)。所以我們會主動參加護理技術(shù)操作培訓(xùn),利用工作之余,與有經(jīng)驗的護士交流,對專業(yè)知識刻苦鉆研,對專業(yè)技術(shù)精益求精,不斷提升自身的業(yè)務(wù)水平。注重理論聯(lián)系實際,不斷更新技能操作,在護理技術(shù)上做到操作熟練、精準。
同時,在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傾注更多的愛心。在處理與患兒家屬的關(guān)系時要學(xué)會換位思考,時刻站在家長的角度上思考問題,維護和諧的醫(yī)患關(guān)系。在兒科做護理工作,需要將每位患兒都看成自己的孩子,用心做護理,將精湛的護理技術(shù)及愛心服務(wù)理念體現(xiàn)在工作之中,將我院“一次為醫(yī) 終身為友 巨細無遺 無微不至”的工作理念落實到實際工作之中,急病人之所急,想病人之所想,幫病人之所需,一心撲在病房,把心掛在患者身上,在平凡的崗位去做出不平凡的事,用愛心與責任心保護祖國的花朵。
兒科 莊紅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