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流行病學資料甲型與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特征類似,病前處于流行區(qū),主要經糞-口傳染。甲型肝炎多發(fā)生于冬春季,兒童多見。戊型肝炎暴發(fā)以水傳播為主,成年人多見。乙型、丙型與丁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特征類似:有輸血史、不潔注射史,與患者密切接觸史,母嬰垂直傳播等。
2.臨床診斷
?。?)急性肝炎:急性黃疸型肝炎有明顯的黃疸前期、黃疸期、恢復期三期經過。急性無黃疸型肝炎的臨床表現常不典型。黃疸前期癥狀表現為起病較急,常有畏寒、發(fā)熱、乏力、頭痛、食欲減退、惡心、嘔吐等。黃疸期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,尿膽紅素陽性,肝大質軟,ALT顯著升高。病程不超過6個月。

?。?)重型肝炎:臨床表現為極度疲乏,出現頻繁嘔吐、呃逆等嚴重消化道癥狀,黃疸迅速加深,并有膽酶分離現象,肝臟進行性縮小,皮膚、黏膜出血等出血傾向顯著,PTA<40%,出現肝性腦病,肝腎綜合征,腹水等嚴重并發(fā)癥。急性黃疸型肝炎病情迅速惡化,2周內出現二度以上肝性腦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現者,為急性重型肝炎;15天至24周內出現上述表現者為亞急性重型肝炎;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礎上出現的重型肝炎為慢性重型肝炎。
(4)淤膽型肝炎: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,但肝內梗阻的表現顯著,黃疸持續(xù)時間較長,而臨床自覺癥狀較輕。
?。?)肝炎肝硬化:在慢性肝炎病程中出現肝硬化的臨床表現,常見乏力,腹脹,尿少,腹水,下肢凹陷性水腫,肝掌,蜘蛛痔,脾大,胃底食管下段靜脈曲張,白蛋白下降,A/G倒置等肝功能受損和門脈高壓表現。